视频号电商生态里,类目报白是个绕不开的话题,尤其是情感心理这类特殊类目。Zui近不少做情感咨询、婚姻辅导的商家在申请时卡在审核上,问题多数出在教育培训不全。其实平台对这类内容审核严格,主要是为了避免非专业机构误导用户。去年有个典型客户,专做线上婚姻关系修复课程,自己申请三次都被驳回,后来找到我们才发现问题关键。
这个客户原本以为只要有营业执照和心理咨询师证书就够了,提交了个人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公司营业执照。但第一次审核失败原因是类目错选,他挂在"教育培训-职业技能"下面,实际应该走"生活服务-情感咨询"。第二次补充了类目调整,又被驳回,原因是缺少办学许可证。这里很多人会懵,明明不做线下培训为什么还要这个?其实视频号对涉及课程教学、长期辅导的服务,都默认按教培类目管理,必须提供办学许可或线上教育备案。第三次他找了代办机构弄了个线上教育备案,结果还是没通过,因为备案主体和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不符。
我们接手后发现三个核心问题:一是类目调整对了,但商品详情页里大量使用"课程""教学""培训"这类敏感词,触发系统教培类目审核;二是心理咨询师证书是个人,但店铺是企业性质,需要机构心理咨询;三是线上教育备案的机构名称和现有营业执照差两个字,对不上。解决方案分了三步走:第一,把商品描述全部重构,避开"课程"字眼,改成"一对一关系修复方案""定制化情感指导服务";第二,让客户紧急办理了机构心理咨询,这个比办学许可快,加急三天就能下来;第三,用现有营业执照做了经营范围变更,增加"心理咨询服务"类目,和线上教育备案完全匹配。Zui后材料重新打包提交,特别注明"不涉及学历教育、职业技能培训",第五个工作日内就通过了。
情感心理类目报白现在Zui大的坑就是交叉。平台规则里写的是"心理咨询类需提供相关专业",但实际操作中只要涉及周期性服务、标准化交付内容,审核机器人就会往教育培训方向归类。Zui近两个月还有个新变化,个人主体完全不能报白这个类目了,必须用企业营业执照,经营范围要有明确的相关服务内容。如果只有心理咨询,接单时要注意不能出现"疗程""阶段"这类词,容易被判违规。
有个取巧的办法是走定制化服务路线。比如同样做婚姻咨询,如果按次数收费、每次服务内容不重复,提供咨询记录和个案分析报告,就更可能被认定为专业咨询服务而非培训。之前有个客户用这个方法,在只有社工证和营业执照的情况下也过了审,关键是把服务流程做得足够非标化,商品详情页重点突出"个性化""定制化"标签。
实在不全的商家可以考虑。找有的心理服务机构合作,用他们的报白,自己作为入驻商家运营。这种模式要注意分成结算问题,用分账系统。今年开始平台严查借用,方需要提供与商家的正式合作协议,且合作期限不能少于半年。Zui近有个客户被抽查到,临时补签的协议没通过,因为协议里没写明具体服务内容和责任划分,后来重新拟了详细的合作条款才过关。
时间节点也很重要。每年3月和9月是审核Zui松的时候,平台会开放部分类目的快速通道。今年3月我们操作过一单,客户缺线上教育备案,但在窗口期用"心理健康讲座"的名义走绿色通道,两周就下了白名单。这个有风险,现在平台秋后算账挺厉害,半年内必须补全,否则会被清退。有个做职场心理的客户就吃过亏,当时走绿色通道过了,后来没及时补办学许可,大促前突然被下架所有商品。
现在Zui稳的做法是双并行。既有心理咨询机构,又办个线上教育备案,成本高些,但能覆盖所有情感心理细分场景。特别是做付费社群的,去年底新规要求带"成长""训练"字眼的社群必须提供教育。我们建议客户哪怕现在不做课程,也先把线上备案办下来,因为审核周期越来越长,有些地区要排队三个月。Zui近帮深圳一个客户加急办理,走了知识付费的备案类别,比教育培训类备案快半个月,前提是承诺不做系统化课程输出。
回头看那个婚姻咨询的案例,关键还是吃透了平台规则的两面性。明面上写的是要求,实际审核时还看服务呈现形式。现在他们店铺所有服务都拆解成单次咨询套餐,详情页放大量案例对比图,弱化教学属性强调结果导向,反而转化率比原来更高。Zui近还进了优选联盟,因为情感类目现在流量扶持大,他们又卡住了专业的门槛,平台给的自然流量比普通类目多三成。